提案提出者: | 凌鹏 | 提案号: | 0414 | |
标题: | 关于推动南通市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
提案内容: |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作为智慧交通核心,通过整合车辆、道路和云平台,实现实时信息交互,有助于提升交通效率和经济协同发展。根据2024年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正加快推进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南通市作为长三角交通枢纽,具备区位和产业优势,但在技术推广中仍存在智能化投入不足、技术协同不力等问题,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智慧交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不足,制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推广:南通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以传统道路和桥梁等“硬件建设”为主,对智能化设备(如路侧感知系统、边缘计算节点)的投入不足。这导致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硬件支撑,难以实现实时信息交互和多场景应用。此外,基础设施标准化程度不高,设备兼容性差,进一步阻碍了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和高效运行。 2、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脱节,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转化效率低:南通市在智慧交通领域虽有研发基础,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尽管部分领域成果转化率较高,但智慧交通建设中因缺乏产学研协作机制,部分设备适配度低、利用率不足。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政策激励不足,导致技术转化效率低,制约了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南通市智慧交通发展。 3、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企业参与智慧交通建设的积极性不足:尽管南通市在《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但在设备采购和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有限。这使企业在技术升级和设备投入中面临较大压力,削弱了参与智慧交通建设的积极性。 4、区域交通协同发展不足,制约智慧交通与区域经济融合效应: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南通市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例如,不同区域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区域内智慧交通的联动效应。这种协同不足不仅限制了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为推动南通市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1、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投资力度,完善车路云一体化硬件支撑:建议南通市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增加车路云智能化设备投入,占比提升至30%以上。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崇川区、开发区和通州湾示范区智慧交通试点,推广模块化、标准化智能设备。同时,统一设备接口和数据协议标准,解决兼容性问题,保障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2、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协同发展:建议南通市建立“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吸引江苏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协同研发,形成从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机制。此外,政府应引导企业在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模式,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 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降低企业技术升级与投入成本:建议南通市政府设立“车路云一体化专项扶持基金”,覆盖从研发、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环节,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和设备采购补贴。同时,完善政策覆盖面,将扶持范围扩展至设备更新与维护、数据平台建设等环节,增强企业在智慧交通项目中的参与动力。 4、加强区域交通协同规划,促进智慧交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建议南通市联合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共同制定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标准,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统一应用。例如,在跨区域高速公路和长江桥梁中统一数据协议和设备接口,解决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问题。同时,建立区域交通协作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交通流量,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联动效果,助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协办: | 科技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
答复日期: | 2025-07-15 | |||
答复内容: |
凌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南通市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高地,已成为全球工业强国竞相追逐的焦点,是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市车联网产业以崇川区为主阵地,聚力打造高能级、高品质产业载体,推动产业链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建成。一方面,完成工农路、虹桥路两条车路协同示范路建设。结合工农路和虹桥路改造工程,市、区两级共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C-V2X/5G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换平台。目前,工农路、虹桥路两路开放道路公交示范线,覆盖C-V2X/5G网络11.8公里,接入车路协同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平台的RSU等设备设施数量378个,可提供不少于9个道路测试场景,实现车与人、车、路、云端的智能信息交互共享。另一方面,建成江苏省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内部测试环境。布设C-V2X网络,建成内部测试道路1.2公里,用于车路协同、5G远程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智慧交通产品应用和测试。园区还建有500余平米的车联网示范应用展厅和体验馆,建成了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微生态、典型示范应用三位一体的示范园。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渐显。2024年,市工信局指导推动崇川区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鸿鹄科技、南通智行、涵润汽车、格陆博等企业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集聚车联网上下游企业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集群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并在车载单元、路侧单元、线控底盘、传感芯片、通信模组、车载网关、机器视觉、整车控制器、地图信息、车规级功率器件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 三是平台载体支撑有力。聚焦创新引领,搭建各类产业载体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推动崇川区先后建成国家级“面向关键元器件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数字交通产业园、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大平台。实训基地已累计完成实训逾4000人次。此外,我市与苏州、南京、上海等十市签订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跨域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发展合力;成立南通市车联网产业协同创新协会,开展行业交流,促进技术创新。 下阶段,市工信局将充分吸收本次提案的意见建议精神,加快发展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产业转型提质,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市级部门协调保障。充分发挥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推进工作组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积极会同公安局、司法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推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融合发展。 二是持续探索特色应用场景。继续支持崇川区以无人驾驶装备试点示范为切入点,推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到物流运输、环卫清洁、旅游观光,安全巡防等应用领域范围,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三是尽快出台行业规范文件。目前,我市已有若干无人物流快递车和公安巡逻车上路试运行,且市场潜在需求较大。为加强对无人驾驶装备示范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市工信局正积极会同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南通市低速无人驾驶装备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近日将上报市政府,推动文件尽快出台。 |
|||
附 件: |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414号提案的答复(通工信提案23号).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