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严勇健 提案号: 0439
标题: 推动南通蓝印花布产业立体化发展
提案内容:
  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因其清新质朴的特色深受大众喜爱。作为全国闻名的“蓝印花布之乡”,目前已建成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并开发了文化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今年以来,随着“国潮”经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诸如香云纱、马面裙等不断受到消费者追捧,南通的蓝印花布也迎来了市场化推广的良机,怎么对相关产业进行立体式开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品种类单一,市场接受度低。南通蓝印花布以蓝白两色为主,传统图案有“狮子滚绣球”等,这类图案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但是很难符合目前消费市场的主流审美。此外,消费者虽然知道南通有蓝印花布,但是蓝印花布的“南通”特色不明显,品牌效应不足。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周围以纪念、伴手礼等旅客群体进行销售,也有“元新蓝”等少量品牌拓展了线上销售渠道,但是难以形成潮流,不能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二是传承人才稀缺,产业规模有限。南通虽然有吴元新、王振兴等老一辈的国家级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但是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传统的“家族式”“师徒式”传授为主,缺乏既懂蓝印花布技艺又懂现代设计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传承式的家庭作坊就导致了产量无法进一步扩张。按照传统生产做法,蓝印花布制作需要经历刻板、浸染等工艺流程,这也使得布料触感不会特别细腻,布料宽度也较窄。部分家纺企业曾尝试将蓝印花布拼接后运用到四件套等布料消耗大的产品上,但是存在舒适度低、制作流程复杂、成本畸高等问题,难以形成产业生态。
  三是文旅基础薄弱,宣发能力不足。南通蓝印花布文旅资源主要有崇川区蓝印花布博物馆、启东市的蓝印花布艺术馆等,在通州区二甲镇有二甲印染厂、正兴染坊和曹裕兴染坊,不能有效形成产业聚集区。此外,还存在文旅模式同质化问题,各地的博物馆等场所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多为“观看、拍照、打卡”,也有一些简单的制作体验环节,但是难以让游客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除了资源基础,南通蓝印花布行业还缺乏系统性的推广策略和传播渠道,例如今年网红李子柒复出给蓝印花布带来了流量,但是整个行业对舆论的敏感度不够,没能有效把握机会。
  
  (一)提升设计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建议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大师、时尚品牌合作,在传统工艺中引入现代元素,从而达到古今文化上的平衡。建议产品开发紧抓差异化路线,根据时尚穿搭、居家用品、高端市场等场景去开发不同种类、工艺、价位的产品,再根据产品特点以需定产,改进原材料、尺寸以及工艺流程。建议组建行业协会,统筹全市蓝印花布生产、文旅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质量、宣传标准,打造有区分度的南通品牌。
  (二)扩大传承范围,科技助力发展。南通蓝印花布产业应努力打破传承壁垒,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扩大影响力。建议在本地纺织学院开设蓝印花布相关专业或课程,由大师进行授课,为南通蓝印花布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线上教学课程,或者进行制作工艺直播,让更多年轻人更便捷、直接地接触蓝印花印染工艺,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加强产学研联动,使用现代科学对原材料、工艺进行改良,在保留非遗本色的前提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三)夯实文旅基础,提升宣发水平。建议学习苏州市苏绣小镇的发展模式,在通州区二甲镇余西古镇现有的基础上规划蓝印花布产业小镇,开展从蓝草种植到成品制作、产权保护、文化旅游等的立体式开发。建议定期组织举办南通蓝印花布旅游文化节,扩大蓝印花布文化影响力。要加强线上宣发能力,可以参考甘肃省博物馆“神马来了”的文创案例,用一个爆款产品来提升整个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承办单位: 主办: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协办: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