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 姜树华 | 提案号: | 0451 | |
标题: | 关于南通“十五五”优化布局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关建议 | |||
提案内容: |
一、农村教育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1.农村学校“空心化”严重 “十四五”以来,我市出生人口逐年下降,由“十三五”时期的巅峰降至四成左右,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锐减,形成“空心校”。部分农村小学出现单轨制、新生班级学额个位数现象,严重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而引发校舍闲置、设施荒废的办学现状。 2.农村学校“弱师化”突出 一是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乡村小规模学校艺体、心理健康等专任教师缺口突出,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年龄老化、中青年断层、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普遍,部分教师因伤病、孕产等原因“占编不教”,加剧编制压力。 3.农村学校“暮气化”现象加剧 受生源萎缩影响,部分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下降,敬业精神受挫,出现工作的随意性与慵懒性。于是出现农村教师“高不成,低不愿”的普遍现状。 二、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对策建议 1.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动态响应生源变化 依据教育部等三部委“因地制宜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要求,对生源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小规模学校依法撤并,推动相邻村小整合至乡镇中心小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保留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规定,在偏远地区保留必要教学点,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权益。对设施老旧的镇区学校实施改建或新建,参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教基一〔2017〕12号),确保硬件达标。 2.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共享共建 推动区域内教育空闲资源的统筹利用,避免出现“一撤了之”的资源闲置或者变卖处置等现象,鼓励成立同学段或者幼小初贯通两类集团学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闲置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体育设施等资源,供周边集团学校按需使用;鼓励相邻学校共建共用“各类体验学习场域”,如办成各集团学校的“爱国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社会教育、传统教育、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3.强化师资统筹,激发队伍活力 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定《乡村教师津补贴新规》,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要求,加大职称名额倾斜力度。实施集团化“走教制度”,响应《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推进教师资源共享”的部署,弥补紧缺学科短板。通过以上措施发现并解决了教学中存在城乡差距问题,有效纠正农村学校师资“暮气化”倾向,改变薄弱学校的教学现状,显著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4.创新办学标准,打造“小而优”范式 避开“老船票登新船”的思维与做法,尝试开创性制订并推进《南通市“小而优”学校办学标准》,对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1〕3号),鼓励各县区创新管理机制,制订与新时代、新农村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农村学校办学制度。在场地、师资、信息化(如“AI+教育”模式)、课程等方面创新机制,真正惠及乡村学子,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南通模式”。 5.建立保障机制,实现整体联动 强化政策协同,建立教育、财政、人社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的保障责任。实施动态监测评估,依托教育督导平台,定期跟踪布局调整成效,确保政策落地与教育公平。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教育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
答复内容: |
|